白天在格子间里敲键盘,把领导随口说的话整理成PPT,把同事懒得做的杂活接过来。晚上回到租来的小单间,泡面汤里能看见自己浮肿的脸。工资刚够交房租和吃饭,买件新衣服要犹豫三个月。最怕接到家里电话,母亲总问“最近怎么样”,我只能说“挺好的”,然后听见电话那头轻轻的叹息。
我知道她在叹什么。当年考上省里最好的大学,我是全镇的骄傲。离家那天,村长放鞭炮,母亲眼眶红红地说:“以后就看你的了。”可十年过去,当年的“天之骄子”卡在城市的最底层,像掉进缝隙里的蚂蚁,怎么爬都在原地打转。
转折来得突然,甚至有些狼狈。
那是周二凌晨两点,我还在公司改第十一版方案。电脑突然蓝屏,所有文件瞬间消失。我呆呆地看着屏幕,然后起身,关电脑,拎包,下楼。出租车司机问我去哪,我说:“一直开。”
车在高架桥上飞驰,窗外是沉睡的城市。我突然想起大学时最爱的事——写作。曾经在图书馆写到闭馆,为一个人物的命运哭过笑过。工作后,这个爱好和其他梦想一起,被塞进了角落。
那天回到家,我打开积灰的文档,开始写一个故事。关于一个小镇青年在城市迷失,又一点点找回自己的故事。写到天亮时,手指僵硬,眼睛酸涩,心里却亮堂堂的。
就这样,我开始了“双重生活”。白天依然是听话的员工,晚上成了文字的守护者。凌晨四点到七点,是我的神圣时间。没有KPI,没有老板的脸色,只有我和我的故事。
起初很难。写完的东西没人看,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。有次终于收到编辑回复,只有五个字:“写得还不错。”就这五个字,让我在卫生间里哭了十分钟——原来我还能把一件事做得“不错”。
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。我在常去的写作平台更新时,收到一条长评论。读者说我的故事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奋斗,说谢谢我让她知道她不孤单。我反复读那条评论,像捡到宝藏。
慢慢地,读者从几个变成几百个,然后是一群。我开始收到出版社的邮件,收到读者的私信。他们说在我的文字里看见了自己,说我的故事给了他们力量。其实他们不知道,正是这些反馈,在一点点修补我破碎的自信。
去年冬天,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了。签售会上,一个女孩拿着书对我说:“谢谢你,让我知道现在的失意只是过程,不是结局。”她眼眶湿润,我也是。
如今,我辞了职,专职写作。收入不稳定,压力更大,但每天醒来都充满期待。我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的小职员,而是能为自己负责的创作者。最让我骄傲的不是版税或名气,而是我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——诚实、勇敢、在做热爱的事。
回望来路,那些失意的日子其实都在默默铺路。被否定让我学会坚持,孤独让我听见内心的声音,贫穷让我珍惜每个机会。就像种子要在黑暗的土里待很久,才能破土而出。
现在的我,依然会焦虑,会自我怀疑,但不同的是,我知道自己有光可以依靠。这光不是别人给的,是自己在最黑暗的日子里,一点一点擦亮的。
如果你也在低谷,请相信——黑暗不会永远停留,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坚韧。英雄不是天生强大,只是在所有人都放弃时,他多坚持了一会儿。而那个曾经狼狈不堪的自己,恰恰是后来一切美好的起点。
继续走吧,天快亮了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飞科创业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86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84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70)
3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8)
4曾共看的日落,成单人余晖阅读 (67)
5异地时他寄来的暖宝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