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科创业网飞科创业网

做自媒体初期没收益,坚持 6 个月后实现月入过万

    还记得去年那个闷热的夏天,我抱着新买的笔记本电脑坐在出租屋里,风扇吱呀作响,屏幕上是我刚发布的第一个视频——关于如何泡一杯好看的水果茶。发布完那一刻,我每隔五分钟就刷新一次页面,看着个位数的播放量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。

    那是我做自媒体的第一天。

    当时我在一家公司做行政,月薪四千,工作不忙但也没意思。看到网上有人说做短视频能赚钱,我心动了。想着自己平时就喜欢研究美食,拍点做菜的视频应该不难。

    真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。

    最开始两个月,我每天下班后就忙着拍视频、剪辑。厨房成了我的工作室,三脚架上的手机记录着我在灶台前的每一次失败和尝试。拍一个三分钟的视频,经常要从下午六点忙到深夜。切菜切到手、热油溅到胳膊上都是常事。

    最难受的是没人看。第一个月,所有平台加起来赚了九毛钱——还是一个朋友给我打赏的。第二个月,粉丝刚过百,收入为零。第三个月,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费时间。

    记得特别清楚,那天我做了个很用心的视频,教大家做三种不同口味的冰淇淋。从采购到拍摄再到剪辑,花了整整两个周末。发布后第三天,播放量还停在200多。晚上我一边吃着失败太多次剩下的冰淇淋原料,一边哭了。冰箱嗡嗡响着,就像在嘲笑我的不自量力。

    转折发生在第四个月。

    那天我照常查看后台,发现一个教做家常红烧肉的视频突然有了几万播放。仔细一看,原来是有个美食大V转发了,说这个方法特别实用。一夜之间,我的粉丝涨了两千。

    我这才明白,之前失败是因为我总想做得“好看”,摆盘精致、食材高级,却忘了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从那以后,我改变了方向,专门分享简单快手的家常菜,每道菜都控制在十块钱以内,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。

    慢慢地,留言区开始热闹起来。有人说跟着我的视频学会了给家人做饭,有人问我某种食材能不能替换。我开始认真回复每一条留言,根据大家的反馈调整内容。粉丝到了五千时,我接到了第一个广告——一家卖厨房用品的小店,一条视频给了三百块。虽然不多,但那晚我兴奋得没睡着。

    第五个月,我做出了第一个爆款视频——“十五块钱搞定一周午餐便当”。这个视频抓住了上班族既要省钱又要健康的需求,播放量破了五十万。粉丝开始快速增长,广告合作也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到第六个月,我的粉丝突破了五万。收入来源也变得多样:平台流量分成每个月有两千左右;接广告,我坚持只接自己用过、觉得好的产品,每个月三到四条,收入四五千;还有粉丝打赏,虽然不多,但特别暖心;我开始尝试知识付费,做了一个系列的家常菜课程,定价99元,第一个月就卖出去四十多份。

    那个月结算收入时,我反复数着计算器上的数字:10827元。第一次月入过万。我坐在电脑前发呆了好久,然后给我妈打了个电话,听着她在电话那头开心地说“我女儿真棒”,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能坚持下来有几个关键点:一是第四个月时及时调整了内容方向,从“我想拍什么”变成“大家需要什么”;二是保持固定的更新频率,让粉丝知道什么时候能等到新内容;三是对待粉丝像朋友一样真诚,不接烂广告,不推荐自己不信的东西。

    做自媒体快一年了,我已经辞掉了原来的工作,全心投入内容创作。收入不稳定,高的时候两三万,低的时候七八千,但比起从前,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。

    最近在整理手机相册,翻到最早那些视频的截图——画面模糊、收音嘈杂,但我却最珍惜它们。它们提醒着我,所有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,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。

    凌晨两点,我刚剪完明天要发的视频。窗外很安静,只能听见键盘的敲击声。保存好工程文件,我习惯性地看了一眼后台——又多了几条温暖的留言。这种被需要、被信任的感觉,也许比月入过万更让我着迷。

    这条路还很长,但我知道,只要继续往前走,总会遇到光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