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科创业网飞科创业网

创业路上,我如何保持学习力并跟上时代步伐

    那会儿刚辞职,揣着十万块钱的积蓄,在城南租了个三十平的小办公室。朋友送来的发财树叶子黄了一半,我每天对着它喝水、吃泡面、敲键盘。那是2015年,O2O正火,我做了个本地家政平台,心想只要努力,肯定能成。

    结果呢?半年后,我第一次听见“新零售”这个词,是在投资人的办公室里。他翻着我的计划书说:“模式有点旧了。”那一刻,后背发凉——我连这个词什么意思都不知道。我的世界还停留在APP、地推、补贴,别人的赛道已经换了。

    那个项目死了。清算那天,我把没吃完的泡面扔进垃圾桶,突然意识到:创业这条路,光低头拉车不行,还得抬头看天。而看天,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。

    怎么学?我开始笨拙地摸索。

    最早是漫无目的地看。虎嗅、36氪每天必刷,关注了上百个行业公众号。但信息太杂,看得头晕眼花。后来我定了规矩:每天早上一小时,只看三家深度分析;晚上睡前,把当天的关键词记下来。周末必须参加一场线下沙龙——不是为了社交,就为听听别人在聊什么。有次在咖啡馆,隔壁桌几个年轻人讨论“私域流量”,我竖起耳朵听了半小时,虽然一知半解,但回去查资料,这个概念让我比同行早了半年开始布局社群。

    最狼狈的是学数据分析。我是文科生,看到Excel函数就头大。但数据不会骗人,必须学。报了个线上课,每天晚上十点后开始看视频。第一周完全听不懂,只能把操作步骤一步步截图,配上自己的注释,做成厚厚的电子笔记。两个月后,我竟然能独立完成用户行为分析了。当第一次通过数据发现我们的复购率问题出在第三天时,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比拿到投资还兴奋。

    光自己学不够,还得让团队一起学。

    我们有个“周五分享会”,每个人讲自己领域的新发现。刚开始大家很敷衍,直到实习生小张分享了“游戏化运营”,我们试着在签到功能里加了进度条和徽章,一个月后日活提升了17%。自那以后,不用我催,大家都抢着分享。

    我们还定了个“跨界学习”计划——技术去看营销案例,运营去了解产品逻辑。最有趣的是让设计师学心理学,结果他提出的“色彩情绪引导”,让我们的注册转化率直接翻倍。学习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,团队氛围都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但学习不是什么都学,要有选择。

    有段时间我陷入知识焦虑,区块链、元宇宙、AI……什么都想跟。结果精力分散,主营业务反而出现下滑。合伙人找我深谈了一次:“咱们是电商公司,先把供应链搞透再说其他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点醒了我。从此定了“三七法则”:70%精力深耕行业专业知识,30%了解跨界趋势。像ChatGPT这样的颠覆性技术,我们会组个临时小组快速研究,判断和业务的结合点,但不盲目跟风。

    这几年,我养成了些小习惯:手机里有个“灵感备忘录”,看到有意思的案例就记下来;每周固定和不同行业的朋友吃饭,从他们那里获取新鲜视角;每年必读两三本看似无关的书——去年读的《人类简史》,意外地帮我理解了社区运营的本质。

    去年,我们面临最大的一次危机。直播电商冲击下,传统电商流量成本飙升。团队连续加班两周,方案改了五稿,依然没有突破。那个周五的分享会,我让所有人停下工作,聊聊最近看到的好玩法。

    新来的00后运营小声说:“最近小朋友都在玩一种卡片,不为了收集,就为了交换的过程。”这句话击中了我——我们太关注交易本身,忘了连接才是核心。接下来一周,我们彻底调整方向,强化社区的“换物”功能,虽然GMV(商品交易总额)短期下降,但用户粘性和停留时长大幅提升。三个月后,这部分用户贡献了超过50%的复购。

    现在,办公室里那棵发财树已经枝繁叶茂。旁边多了个书架,上面除了行业报告,还有科幻小说、心理学、甚至漫画。每当有新人问该怎么学习成长,我都会讲那个泡面的故事——不是因为它励志,而是因为它提醒我:昨天的经验,可能就是明天的枷锁。

    创业四年,最大的感悟是: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,就是比对手学得更快、更踏实。这不是什么宏大道理,就是每天多看一篇文章、多问一个为什么、多尝试一次小步快跑的累积。

    路还长,但只要保持学习的状态,至少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迈。这就够了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