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科创业网飞科创业网

33 岁没存款,理财加副业后一年存了 10 万

    说实话,站在33岁这个坎儿上,看着银行卡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余额,心里那份慌张,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。身边的朋友们,买房的买房,换车的换车,好像只有我,工作十年,依旧在原地打转,手里连个像样的“应急钱”都没有。那种感觉,不光是穷,更是一种对自己深深的失望和怀疑——我这十年,到底在干什么?

    改变,是被逼出来的。我不想等到四十岁,还在重复同样的焦虑。我告诉自己,就一年,拼尽全力试一次,看看我到底能不能把自己从这种泥潭里拽出来。

    我的第一步,不是急着去找什么“一夜暴富”的副业,而是先把自己的财务底子摸清楚。我下载了一个记账软件,事无巨细地记录每一笔开销。那第一个月,真是触目惊心。原来我每天一杯三十多块的咖啡,一个月就干掉一千块;原来我以为“没花什么钱”的周末聚餐和网购,零零总总加起来竟然那么吓人。钱,就像沙子一样,在我没留意的时候,就这么流走了。

    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铁律:“先存后花”。每个月一号,工资一到账,立刻把目标存款额——最开始是五千,后来慢慢增加到八千——强制转到一张没有绑定任何网络支付的银行卡里,剩下的钱,才是一个月的生活费。这个过程很痛苦,头两个月,我几乎天天在算着钱过日子,咖啡戒了,自己带饭,不必要的聚会一律推掉。但看着那张专门用来存钱的卡里,数字一点点稳定地变大,那种掌控感带来的踏实,远远超过了消费带来的短暂快乐。

    光靠节流,一年存十万对我来说太难了。我的主业工资天花板就在那儿,所以,开辟“第二战场”势在必行。我的副业,选择了我还算有点兴趣和基础的领域——文案策划。

    白天我是公司里一颗忙碌的螺丝钉,下班后,我的“第二人生”才刚刚开始。我在各种 freelance 平台注册了账号,开始接一些小的文案单子。一开始非常艰难,价格压得低,甲方要求又多,经常熬夜到两三点,改七八遍,可能也就赚个两三百块。有好多次,我对着电脑,眼睛又干又涩,真想关掉电脑,躺平算了。但一想到那张存钱卡,想到年底那个十万的目标,我就又逼着自己坐直了,继续磨。

    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,我同时接了三个急单。那半个多月,我几乎没有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。周末更是从早到晚钉在书桌前。有天下班晚,到家已经快十点,又累又饿,但还有一个稿子当晚必须交。我泡了碗面,一边吃一边改,吃着吃着,眼泪就掉下来了,不是委屈,就是一种混合着疲惫、孤独和一点点不甘的复杂情绪。但我擦擦眼泪,吃完面,继续改。当那个稿子最终通过,稿费到账的提示音响起时,那种巨大的成就感,瞬间洗刷了所有的疲惫。

    除了接散单,我还开始经营自己的一个公众号,分享一些职场和理财的干货。我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,就写我最真实的教训和经验。慢慢地,也有了一些固定的读者,偶尔能接一点小小的广告,虽然钱不多,但让我看到了积累的力量。

    理财方面,我没有去碰那些高风险的股票。我的原则是“稳”字当头。我把强制储蓄下来的钱,主要分成了三部分:
    1. 应急金:大概三万元,放在货币基金里,随时能取用,给我十足的安全感。
    2. 中期目标金:大概四万元,买了一些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,收益比余额宝高一点,风险也可控,是为将来可能买房凑首付准备的。
    3. 长期投资金:剩下的三万元,我开始定投指数基金。我不追求抄底逃顶,就是雷打不动地每月投入,相信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。

    就这样,主业收入负责我的基本生活和强制储蓄,副业收入几乎百分之九十都能存下来,再加上理财那一点点微薄的收益,三管齐下。

    当这一年结束,我把所有账户里的钱加在一起,减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后,净增的数额赫然显示为六位数时,我坐在沙发上,愣了足足五分钟。没有欢呼雀跃,反而是一种巨大的、前所未有的平静和踏实。我终于做到了。我不再是那个33岁、口袋里空空的自己了。

    回头去看这一年,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十万块钱。更重要的是,我重新找到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方向感。我学会了和欲望相处,知道了哪些钱该花,哪些钱纯属浪费;我发掘了自己在工作之外的另一种可能,副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,更是自信和抗风险的能力;我也明白了,理财不是发财,而是理生活,是让辛苦赚来的钱更有效率地为我们服务。

    33岁,没存款,不可怕。可怕的是接受了这个设定,然后麻木地过下去。行动起来,哪怕从记账、从戒掉一杯咖啡、从尝试一个小小的兼职开始。当你一步一步,脚踏实地地往前走,你会发现,那个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目标,真的就在下一个路口,等着你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