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叫……那个……”喉咙突然干得发紧,手不受控制地抖,准备好的几句话忘得一干二净。最后是怎么说完的,我完全想不起来,只记得坐下时后背全湿了,心脏还在咚咚地敲着胸口。
那年我四十九岁。在单位做了大半辈子技术工作,习惯了和图纸、数据打交道,突然要面对活生生的人说话,竟比年轻时第一次操作精密仪器还要紧张。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:这把年纪了,还学这个干什么?
可是内心深处,有个声音在说:你真的甘心永远躲在人后吗?每次开会发言都如临大敌,每次需要表达想法时都选择沉默?
就是这份不甘心,让我第二次、第三次走进了那个教室。
最初的几次练习,状况百出。我会在台上突然卡住,尴尬地站着;会把精心准备的内容说得颠三倒四;会紧张到把话筒握得死紧,指节发白。有一次练习即兴演讲,我紧张得把“突破自我”说成了“自我自破”,台下传来善意的笑声,我的脸瞬间烧了起来。
但老师总是温和地说:“没关系,敢站上来就是突破。”
慢慢地,我发现了一些小窍门。比如上台前做几个深呼吸真的有用;比如在手心悄悄画个笑脸能让自己放松;比如把台下的人想象成老朋友,说话就自然多了。
最重要的是,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:大家来听你分享,是想听到真实的东西,而不是完美的表演。
转折发生在那年秋天。单位组织技术交流会,领导希望我能分享某个项目的经验。要在以前,我肯定会找各种理由推掉。但那次,我居然答应了。
准备的两个星期里,我把讲稿改了十几遍,对着卫生间的镜子练习,让爱人当听众,甚至录音自己听。真到上台那天,手心的汗还是把提示卡浸湿了边角。
可当我开始讲述我们团队如何攻克技术难关,如何连夜调试设备,如何在失败后重新振作——奇怪的事情发生了。我不再专注于“我在演讲”这个事实,而是完全沉浸在要分享的故事里。讲到动情处,我甚至忘了紧张,只想把当时的感动原原本本地传递出去。
二十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。结束时,掌声很热烈。几位年轻同事过来对我说:“老师,您讲得真好,我们都听入迷了。”
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:原来,我也可以。
从那以后,机会接踵而来。先是小范围的分享,然后是部门的总结汇报,后来竟然收到了行业会议的邀请。每一次站在更大的舞台上,我还是会紧张,但已经学会了与这份紧张和平共处。它成了我的老朋友,提醒我重视每一次出场,珍惜每一个表达的机会。
最难忘的是去年在母校给学弟学妹做的那场分享。望着台下年轻的脸庞,我说起了自己的这段经历。
“同学们,我四十多岁才开始学说话。”台下轻轻笑了。
“是真的。工作了二十多年,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擅长表达,也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。可是当我真的去尝试,才发现——原来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勇敢得多,原来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。”
我看见几个学生认真地点头,眼神亮亮的。那一刻,我突然特别想对年轻时的自己说:别怕,你真的可以。
现在,我已经能很自然地在各种场合分享观点、讲述故事。但每次上台前,我还是会提前到场,熟悉环境;还是会认真准备,把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;还是会提前到洗手间做几个深呼吸——这些最初养成的习惯,我一直保持着。它们提醒着我从哪里来,也见证着我这一路的成长。
回望这段旅程,我常常在想:也许重要的不是学会了演讲技巧,而是在这个年纪,我依然有勇气走出舒适区,去尝试、去突破、去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站在台上,灯光打下来的那一刻,我看到的不仅是台下的听众,更是那个曾经连自我介绍都说不利索的自己。如今我能坦然地说:谢谢你当初的紧张,谢谢你没有放弃。
四十九岁学演讲,学的不只是说话,更是如何勇敢地活着。如果让我对同样困惑的朋友说点什么,我想说:去试试吧,不管你现在什么年纪。最动人的演讲,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,而是真实生命的自然流淌。
而生命最美丽之处,就在于它永远给我们重新开始的机会——无论何时,无论何地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飞科创业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79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9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5)
3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5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64)
5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