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科创业网飞科创业网

帮 “朋友” 代付,发现是账号被盗

    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二晚上。我刚加完班,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,窝在沙发里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。屏幕突然亮起,是好朋友小琳的微信消息。

    “在吗?急事找你!”后面跟了个哭泣的表情。

    我心里一紧,赶紧回复:“在的在的,怎么了?”

    对话框显示“对方正在输入”持续了好一会儿,然后发来一段带着哭腔的语音:“我爸妈突然住院了,急性阑尾炎,两个人同时发作,现在在医院等着做手术。医院说要先交三万块押金,我的钱都放在理财里一时取不出来,能不能先借我应个急?最晚下周就还你!”

    听着她带着哭腔的声音,我完全没多想。小琳是我大学室友,我们认识十年了,一起经历过太多事情。她父亲前年确实因为阑尾炎住过院,这个情况听起来完全合理。

    “别急别急,我马上转给你。”我一边回复,一边已经打开了手机银行。

    “太好了!谢谢你!”她立刻发来一个拥抱的表情,“不过可能要换个方式,我微信支付限额了,你直接转到我表姐的银行卡上可以吗?她在医院帮忙跑手续,用她的卡缴费方便些。”

    我愣了一下。直接转账给陌生人?这让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。但转念一想,人家父母都在医院等着做手术了,我还在纠结这些细枝末节,也太不够朋友了。再说,小琳的语音那么真实,那种焦急和哽咽是装不出来的吧?

    “行,你把卡号发过来吧。”我回复道。

    很快,一个建设银行的卡号发了过来,开户名是“李婷”。就在我准备转账时,手机突然卡顿了。我重启了APP,重新输入金额——30000元,这是我两个多月的工资。输密码前,我的手指停顿了一秒。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那一秒钟,我心里突然有点发毛。可能是作为打工族对这笔钱的本能珍惜,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

    我退出转账界面,给小琳发了条消息:“琳,方便接个电话吗?我想确认下叔叔阿姨在哪个医院。”

    消息发出去后,石沉大海。

    五分钟过去了,没有回复。我开始坐立不安。

    我找到通讯录里小琳的电话,直接拨了过去。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。

    “喂?怎么啦?”是小琳熟悉的声音,背景音很安静,完全不像在医院。

    “你爸妈怎么样了?在哪个医院啊?我看看明天能不能请假过去看看。”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。

    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三秒钟。

    “什么爸妈住院?你在说什么啊?”小琳的声音充满了困惑。

    我的脑袋“嗡”的一声,像被什么东西重重击打了一下。

    “就刚才,你在微信上说爸妈急性阑尾炎住院,要借三万块钱做手术……”我的声音开始发抖。

    “我没有啊!我爸妈好好的在家看电视呢!我微信刚才被盗了,正在申诉找回,还没来得及通知大家!”

    世界在那一刻突然变得很不真实。我握着手机,手心里全是冷汗,耳朵里嗡嗡作响,几乎听不清小琳后面说了什么。三万块,我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攒下的三万块,就这么没了?

    我语无伦次地跟她解释完整个过程,挂了电话后,整个人瘫在沙发上,大脑一片空白。过了好一会儿,我才反应过来要报警。

    去派出所做笔录的路上,我的手一直在抖。警察很耐心地记录了整个经过,但明确告诉我,这种案件破案难度很大,钱追回来的可能性很小。他们建议我立即联系银行看能否冻结对方账户。

    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拨打建行客服,得到的答复是款项已实时到账,无法撤回。客服人员听出我的哽咽,轻声安慰我,同时提醒我以后一定要多加小心。

    那天晚上,我彻夜未眠。不仅仅是心疼那笔钱,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愤怒和失望。我怎么就这么轻易地上当了呢?那些明显的破绽——好友突然借钱、第三方收款、紧迫的时间压力——明明都是反诈宣传里反复强调的,为什么事到临头就全忘了?

    最让我难过的是,当我告诉其他朋友这件事时,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:“这种骗局你都能上当?”那种带着同情又有些不解的眼神,让我无地自容。我甚至不敢告诉父母,怕他们担心,也怕他们说我傻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我过得浑浑噩噩。工作频频出错,吃饭没胃口,晚上睡不着。一闭上眼睛就是转账的那个画面,然后开始无休止地自责:如果当时多个心眼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就好了;如果不要那么急着转账就好了;如果……

    小琳找回微信后,第一时间来看我。她不停地道歉,说都怪她没有及时通知大家微信号被盗。我摇摇头,这怎么能怪她呢?该责怪的是那些骗子,还有那个轻信的自己。

    她陪我一起去派出所了解案件进展,帮我想办法调整心态。看着她也为这件事奔波劳累,我突然明白,骗子偷走的不仅仅是钱,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。从那以后,每次收到朋友的借钱信息,哪怕是最亲近的人,我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怀疑——这是真的吗?需要打电话确认吗?

    这种下意识的警惕,成了这次经历留给我的后遗症。

    大概过了半个月,我强迫自己从颓废中走出来。我开始查阅大量关于网络诈骗的资料,了解各种骗局的套路。我加入了几个反诈骗志愿者群,把自己的经历详细写出来分享给更多人。每当看到有人说“这种低级骗术我才不会上当”,我不会感到被冒犯,而是耐心解释,骗子利用的不是你的智商,而是你对亲友的关心和信任。

    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,在我的经历分享出去后,有三位朋友私信告诉我,他们差点也上当了,因为看到我的提醒才避免了损失。其中一位朋友的母亲差点被冒充公检法的骗子骗走全部积蓄,就因为女儿听我讲过类似案例,及时阻止了转账。

    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那三万块钱似乎没有那么可惜了。如果我的教训能够帮助更多人避免损失,那么这次痛苦的经历就有了它的价值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我仍然会为那笔钱心痛,但它教会我的东西,远比金钱更珍贵。我学会了在善良的同时保持警惕,在热心的同时保持冷静。我明白了有时候慢下来,多问一句,多确认一次,并不是对朋友的不信任,而是对彼此关系负责任的表现。

    这个世界有阳光就有阴影,有真诚的帮助就有伪装的陷阱。我们可以不害人,但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。这不是变得冷漠,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
    如今,我的手机里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,对各类诈骗手法也有了基本了解。每当有朋友遇到类似情况来问我时,我都会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。那个周二的夜晚,那个带着哭腔的语音,那个永远无法追回的三万块钱——它们已经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,一个昂贵的教训,也是一次深刻的成长。

    生活还要继续,只是从那以后,我变得更加谨慎,也更加坚强。我相信,只要能从挫折中学到东西,就没有白交的学费。而那些试图利用我们善良的人,最终只会让善良的人变得更加聪明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