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入行,纯属偶然。大学学的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,毕业时迷茫,误打误撞进了一家小公关公司做助理。我至今还记得我参与操盘的第一个像样的活动,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展映。那时候,真是凭着一股子热情和想当然。
创意会开得天花乱坠,我和搭档觉得,我们要做一个“沉浸式”的体验,让观众不是在看展,而是在“走入”一部电影。想法很美,我们在PPT里写满了“光影交错”、“时空迷宫”这样的词,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。可到了执行阶段,全乱套了。我们选了一个层高很矮的老厂房,为了实现“迷宫”感,用了大量厚重的帷幔,结果现场无比压抑,还差点因为消防问题被叫停。投影设备也没考虑到环境光,白天有些场次的效果简直是一场灾难。嘉宾签到时,打印机突然卡壳,手忙脚乱;准备的茶歇量不够,后面来的嘉宾只能看着空盘子……
那天活动结束后,我一个人坐在狼藉的现场,看着工人们沉默地撤场,心里堵得厉害。那种感觉,不是挫败,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。你精心孕育的一个孩子,生出来却发现自己根本没给他准备好健全的四肢。那个漂亮的创意,像一个华而不实的气球,被现实的针一扎,就“嘭”地一声,什么都没剩下。我明白了,一个好的活动策划师,不能只是个梦想家,首先得是个建筑师,得能一砖一瓦地把梦想盖起来。
从那以后,我变了。我不再只迷恋“创意”这个听起来很酷的词。我开始跑场地,带着卷尺,量层高,量门宽,看电源接口在哪里,看卸货通道够不够卡车转弯。我成了供应商眼中的“麻烦精”,反复确认物料材质的色差,确认鲜花的保鲜时间,甚至舞台木板拼接的缝隙有多大,我都要蹲下去看一看。我的电脑里,不再只有绚丽的灵感图,更多的是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——流程表、人员分工表、物料清单、应急预案。
这个过程,琐碎得让人头皮发麻,但也正是在这些琐碎里,我找到了真正的踏实感。
我记得特别清楚,我们做过一场高端珠宝的发布会。创意很巧妙,是想在一座玻璃穹顶的建筑里,打造一场“午夜花园”的梦境。现场会用真实的植物造景,配合灯光与全息投影,让模特仿佛从璀璨的星河与繁花中走出。创意通过了,客户很喜欢。但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。
为了找到既能呈现梦幻效果又能承受长时间灯光炙烤的植物,我和花艺师跑遍了周边的苗圃,一种一种地试,记录它们在强光下的萎蔫程度。全息投影对环境光的要求极为苛刻,我们和灯光师、视频团队开了无数次会,一遍遍测试,精确到每一个角落的光照度值,确保投影清晰的同时,现场嘉宾又能有足够的亮度进行社交和观赏。
那场活动的前一晚,是搭建通宵。我穿着冲锋衣,踩着运动鞋,在场馆里来回走了不下三万步。检查T台的牢固程度,用手摸过每一处宾客可能接触到的边角,看有没有毛刺;和AV(视听)团队最后核对每一个视频文件的播放顺序和音频接口;甚至反复测试了洗手间的香氛和卫生纸的储备量。凌晨四点,一切就绪,我站在空旷的会场中央,看着那座精心打造的“花园”,在未亮灯的昏暗里,它静默着,像一个等待破茧的蛹。
我没有丝毫困意,心里是一种奇异的平静。我知道,所有的“变量”都已经被我尽可能地锁进了计划的牢笼里。这种感觉,就像一个将军在战前夜,已经部署好了所有兵马,只等黎明。
第二天,活动开始。宾客陆续入场,灯光暗下,音乐响起,投影开始流转,模特身着华服,佩戴着璀璨的珠宝,从那片我们亲手打造的梦幻之境中缓缓走来。我站在控台旁,耳机里是各个岗位有条不紊的确认声,眼前是宾客们惊叹的表情和闪烁的眸光。那一刻,我心里没有激动,只有一种极致的专注。像一根绷紧的弦,感受着整个活动现场的呼吸与脉搏。
直到最后一位嘉宾离场,音乐停止,灯光大亮,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感觉那根弦终于缓缓地松弛下来。场馆经理走过来,递给我一瓶水,笑着说:“你们这场,是我今年见过最顺的。”就这一句话,比我听到的任何赞美都受用。
现在,我依然热爱创意,它是一切的开端,是吸引人的光芒。但我更深知,让这光芒持续闪耀而不熄灭的,是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、扎实的、甚至有些枯燥的功课。活动策划这份工作,它磨掉了我身上的虚浮,教会我敬畏细节,也让我体会到,将一种抽象的构想,通过无数个具体的、微小的努力,最终变成一场能让几百人、几千人共同感知和体验的现实,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。
它不只是策划一场活动,更像是一次次小心翼翼地,把脑海里的海市蜃楼,在现实的土地上,稳稳地搭建起来。当大幕落下,人群散去,看着它安然矗立过,那种满足,足以抵消所有通宵的疲惫。这,就是我的工作,我的故事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飞科创业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63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61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56)
3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51)
4因为小事吵架冷战,他先发来 “想你了”阅读 (51)
5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