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科创业网飞科创业网

“网上找策划” 方案不实用不调整

    这事儿得从去年夏天说起。

    我当时正处在创业最焦头烂额的时候。我和合伙人开了家小设计工作室,一开始凭着热情和熟人介绍,倒也接了些活儿。可半年过去,业务始终不温不火,像一锅永远烧不开的水。我们俩都是设计出身,懂审美、懂技术,可说到怎么让更多人知道我们,怎么系统地接项目、谈价格,完全是两眼一抹黑。

    合伙人老王有天晚上加班时跟我说:“不行啊,咱得有个像样的商业计划,不能老是有一单没一单的。”我盯着屏幕上改了八遍的设计稿,头都没抬:“那怎么办?咱俩谁会这个?”

    “网上找找吧,”老王划着手机,“现在不是有很多那种,专门做策划的嘛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我们开始了“网上找策划”之旅。

    说实话,刚开始是充满希望的。我在搜索引擎里输入“初创公司品牌策划”,哗啦一下出来几十页结果。一个个网站点进去,看着都特别高大上:满屏的成功案例、资深团队、国际视野,那些词儿一套一套的,“赋能”、“引爆”、“闭环”、“抓手”,看得我眼花缭乱,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被“赋能”成下一个乔布斯了。

    精挑细选了一周,我们锁定了一家。他们的客服特别热情,电话里聊了半小时,把我们的困境分析得头头是道。对方那个姓李的经理说:“您这种情况我们见多了,就是缺一套完整的品牌升级和营销策划方案。我们有专门的‘初创企业腾飞套餐’,原价八万八,现在搞活动,只要四万九千八。”

    四万九千八——这对我们小工作室来说不是小数目。但想想未来的发展,我和老王一咬牙,掏了。

    钱打过去后的第三天,李经理拉了个微信群,里面除了他俩,还有号称是他们公司的“首席策划师”。接下来的两周,我们填了无数表格——公司概况、竞争对手、目标客户、资源优势……填得我头晕眼花,感觉比大学写论文还累。

    偶尔在群里问个问题,对方的回复总是特别官方:“您的需求我们已经收到,会在最终方案中统一体现。”“这部分属于我们专业的策划范畴,请相信我们的专业判断。”

    大概过了二十天,方案发来了。一个足足八十多页的PPT,精美得像是要去纳斯达克敲钟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点开,从晚上八点看到凌晨一点,越看心越凉。

    开头二十页全是行业分析,数据图表一大堆,说什么“设计行业年增长率达15%”、“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”——这些我在百度上都能搜到啊。中间三十页讲品牌定位,给我们工作室起了个特别拗口的英文名,还设计了一句特别虚的slogan,翻译成中文大意是“联结视觉与心灵的桥梁”。我和老王面面相觑:“咱们就是做个logo、画个海报的,用不着这么‘桥梁’吧?”

    最要命的是执行部分。方案建议我们“举办系列高端设计师沙龙”、“在核心CBD投放楼宇广告”、“与国际设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”。我看着这些建议,哭笑不得。我们全部家当就两台电脑、数位板,加上租的这间五十平米办公室,哪来的钱去CBD投广告?还国际设计机构,人家认识我们是谁吗?

    我赶紧在微信上找李经理:“李经理,这个方案是不是有点……不太接地气啊?我们就是个小工作室,这些活动真的做不了。”

    对方的回复很快来了:“张总,这套方案是我们基于对贵司情况的深入分析,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制定的。可能有些内容看起来超前,但企业发展要有前瞻性嘛。如果完全按照现状来规划,那还叫什么策划呢?”

    我被这番理论说得一时语塞,又不死心地追问:“那能不能调整一下?比如把楼宇广告改成我们实际能做的地推?”

    “调整是可以的,”李经理回复,“不过方案的整体框架是我们的知识产权,大的方向不建议改动。如果要有结构性调整,需要额外支付修改费,大概是一万元起。”

    我盯着手机屏幕,半天说不出话。窗外天都快亮了,城市开始苏醒,而我却感觉前所未有的疲惫。

    老王第二天看到聊天记录,气得直拍桌子:“这不是坑人吗?四万九千八买来一堆用不上的废话!”

    能怎么办呢?钱已经付了,方案也用不上。那份精美的PPT就躺在电脑桌面,像个讽刺的纪念碑。我们俩沉默地坐在办公室里,听着空调的嗡嗡声,第一次对我们的创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。

    后来我们还是硬着头皮自己摸索。没钱投广告,我就去本地的创业社群混脸熟;办不了高端沙龙,老王就在周末开免费的设计小课堂。一点一点地,居然也慢慢积累了客户。

    有次和一个客户聊天,他听说我们买策划方案的经历后笑了:“我也干过类似的事儿。花三万在网上找了个营销大师,他给我餐厅做的方案里,有一条是‘邀请米其林三星主厨驻场一周’。我要有那钱和资源,还找他策划干嘛?”

    我们都笑了,笑里带着苦涩。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那份华而不实的方案还静静地躺在我的硬盘里,偶尔翻出来看看,像看一个笑话,又像看一面镜子。它提醒我,别人的经验再光鲜,别人的理论再高深,如果不了解你脚踩的是什么地,头顶的是什么天,那终究是空中楼阁。

    网上能找到很多东西,能找到知识,找到信息,找到工具。但真正了解你处境的,只有你自己;真正能解决你问题的,也只能是你自己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找到的路子。

    那份策划案唯一的价值,大概就是让我明白了:鞋子合不合脚,只有穿的人知道;路该怎么走,还得自己一步一步去试。这大概就是成长吧——有些弯路,你非走不可;有些学费,你非交不行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