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科创业网飞科创业网

留学学业顾问:跟进学生学业

    那是我接手小杨的第三个学期,一个周三的深夜,手机突然震动起来。屏幕上显示着小杨的名字。我接起电话,那头是长久的沉默,然后传来极力压抑的抽泣声。

    “老师,我可能真的不行了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像一块石头,重重砸在我心上。窗外下着雨,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格外清晰。我让他慢慢说,别着急。

    “这学期的两门核心课,期中考试都没及格。上周的小组讨论,我完全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。昨天教授找我谈话,说如果再这样下去,建议我考虑休学。”他的声音颤抖着,“我已经连续失眠快一个月了,每天对着课本到凌晨三四点,但什么都记不住。”

    听着他的诉说,我的思绪回到了我们初次见面的那个下午。

    那是去年秋天,小杨刚来咨询时还是个充满自信的男孩。他本科在国内顶尖大学,带着全额奖学金来到这里攻读计算机硕士。第一次见面,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研究计划,眼睛里闪着光。我注意到他随身带着的计划本上,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天要完成的任务。

    “杨同学,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不是太高了?”我试探着问。

    他笑着摇头:“老师,我在国内一直都是这么学的,没问题的。”

    然而第一个学期结束,问题就开始显现。他虽然勉强通过了所有考试,但成绩都在及格线边缘。我们谈过几次,每次他都说是语言问题,需要时间适应。但我从他的选课和作业情况中,隐约感觉到更深层的问题——他似乎在用国内那套学习方法硬扛,完全不了解国外大学对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要求。

    直到那个深夜的电话,所有的隐患终于爆发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,我约他在学校咖啡厅见面。当他出现在我面前时,我几乎认不出这就是当初那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——眼窝深陷,脸色苍白,手指因为紧张而不停地相互揉搓。

    我们花了整整一个下午,把他这学期的情况掰开揉碎地分析。这不是简单的“不够努力”或“能力不足”的问题。真正的问题在于:他选的两门高阶课程需要大量前置知识,而他本科阶段根本没有接触过;他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,完全无法应对需要深度分析的作业;更严重的是,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让他不敢向教授提问,也不敢和同学组队学习,把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我觉得特别丢人,”他低着头,“家里人都以为我在这里很顺利,我都不敢告诉他们实情。”

    那一刻,我明白除了学业指导,他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。

    我们制定了一个“三步走”的计划。第一步是紧急止损——我陪他去见了那两门课的教授,诚恳地说明情况,申请了作业延期,并约定了固定的答疑时间。教授们其实早就察觉到了他的困境,一直在等待他主动求助。

    第二步是学习方法的重建。我找来高年级的中国学生和他结对子,手把手教他如何阅读文献、如何准备讨论课发言、如何规划长期项目。最重要的是,我要求他每天必须保证七小时睡眠——“学习不是熬夜大赛,休息不好,一切都是白费。”

    第三步,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,是帮助他重建自信。我们每周见面时,我不再只问学业进展,而是先聊聊他这周有没有交到新朋友,有没有去参加什么有趣的活动。我鼓励他加入了一个国际学生社团,从最简单的帮忙布置会场开始,慢慢融入集体。

    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。有很长一段时间,他仍然会在深夜给我发信息,诉说焦虑和不安。但渐渐地,这些信息的内容开始变化——从“我觉得我做不到”变成了“今天课堂发言,居然有同学说我的观点很有启发”;从“作业完全看不懂”变成了“虽然很难,但我觉得自己在进步”。

    最让我感动的是上个学期末的一天,他兴冲冲地跑来我的办公室,手里拿着成绩单。不仅那两门曾经挂科的课都拿到了B+,他还主动选修了一门更有挑战性的课程,拿到了A。

    “老师,您看,”他指着成绩单,眼睛重新有了光彩,“我做到了。”

    但比成绩更让我欣慰的是他整个人的状态——他参加了学校的编程马拉松,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队拿到了第三名;他开始在图书馆做助教,帮助其他国际学生适应学习;他甚至开始写博客,分享自己从低谷中走出来的经历。

    “你知道吗,”他临走时说,“那天晚上我给您打电话的时候,真的想过放弃。现在回想起来,最难的其实不是学业本身,而是承认自己需要帮助。”

    看着他离开的背影,我想起自己刚做学业顾问时导师说过的话: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帮学生通过考试,而是在他们迷失方向时做那盏指引的灯,在他们快要放弃时做那双扶持的手。

   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故事。有人起步快但后劲不足,有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绽放。作为学业顾问,最珍贵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,而是陪伴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人生方向。

    小杨的故事只是我工作中众多故事中的一个。但每次回想起来,都会提醒我这份工作的意义——在最困难的时刻,一个电话、一次倾听、一份不离不弃的陪伴,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。

    如今,小杨即将毕业,已经收到了几家知名公司的录用通知。前几天他来看我,说起准备接哪个offer时的神情,让我又想起了初见他时的样子。不同的是,现在的他眼神里多了份从容和坚韧。

    “老师,谢谢您那天晚上接了我的电话。”临走时,他郑重地说。

    其实,该说谢谢的是我。正是这样的时刻,让我确信,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,等待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。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,成为那座可以依靠的灯塔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