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初的讨论还算顺利,大家都认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。但当我们开始讨论具体方案时,分歧就像暗礁一样浮出水面。
王工主张一步到位,采用最新的技术架构。“既然要做,就要做最前沿的,这样至少五年内不会落后。”他在白板上画着复杂的技术路线图,眼睛里闪着光。
小林却完全不同意:“技术再先进,用户用不明白有什么用?我们应该从用户体验出发,设计一个让五十岁的老员工都能轻松上手的系统。”
老张在一旁摇头:“你们说的都对,但成本呢?时间呢?我觉得应该先从最基础的部分做起,稳扎稳打。”
会议室里的空气渐渐凝固。我注意到有人开始低头玩笔,有人欲言又止,原本热烈的讨论变成了几个人各说各话。
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了刚工作时带我的前辈说过的话:“分歧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分歧的态度。”
第二天,我没有急着继续讨论方案,而是约了团队一起吃饭。饭桌上,我刻意避开了工作话题,而是聊起了每个人的经历。王工原来在创业公司待过,亲眼见过技术冒进导致的失败;小林大学时辅修过心理学,对人性化设计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;老张家里有老人孩子要养,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谨慎。
这些背景,让我突然理解了他们的坚持。
饭后,我提议换个方式讨论。“我们能不能每个人都说一说,自己方案里最不能妥协的核心是什么?还有,对其他人的方案,你最欣赏的部分又是什么?”
这个提议让大家都愣了一下。
王工先开口:“我的核心是技术的可持续性。不过小林的用户体验理念,确实是我们经常忽略的。”
小林接着说:“我最不能妥协的是系统的易用性。但王工说的技术前瞻性,也确实重要。”
老张推了推眼镜:“我必须确保项目在预算内按时完成。不过你们俩的想法都很有价值。”
当每个人不仅表达自己的坚持,也开始认可别人的优点时,气氛悄然改变了。
我趁热打铁:“如果我们把各自最核心的部分保留,把那些可以妥协的次要部分调整一下,会不会有新的可能?”
接下来的三天,我们做了三件事:
第一,我把所有人的核心诉求列在白板左侧,把可以妥协的部分列在右侧。大家惊讶地发现,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很少。
第二,我们一起去拜访了那家企业的几位老员工。听到一位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师傅说“不怕学新技术,就怕技术太复杂,我们这些老骨头跟不上”时,所有人都沉默了。那一刻,理论上的分歧在现实需求面前找到了共同的答案。
第三,我建议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方案中融入一点其他人的想法。王工开始研究如何简化操作界面,小林在构思创意的同时开始考虑技术实现难度,老张也不再一味求稳,而是思考如何分阶段实现更宏大的目标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天早上,王工主动找到我:“我想了一夜,也许我们可以在核心模块采用相对成熟的技术保证稳定,在创新功能上尝试一些前沿技术。这样既不会太冒险,又能保持先进性。”
小林也带来了新的草图:“我重新设计了交互流程,既保持了简洁,又为未来升级留出了空间。”
老张计算了新方案的成本后,终于露出了笑容:“这个版本,我觉得可行。”
当我们把融合了每个人智慧的新方案放在一起时,它已经远远好过任何一个人的原始想法。更重要的是,每个人都在这份方案中看到了自己的贡献,也理解了别人的价值。
项目结束时,我们在庆功宴上举杯。老张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:“以前总觉得讨论就是说服别人,这次才知道,真正的共识不是谁说服谁,而是我们一起创造了更好的答案。”
现在回想起来,那次经历教会我的不仅是处理分歧的方法,更是一种深刻的团队观:分歧不是需要消除的噪音,而是不同视角碰撞出的宝贵火花。当我们放下“我对你错”的对抗心态,真诚地去理解每个人的担忧与期待,那些看似对立的想法,往往能融合成更完整、更强大的解决方案。
就像彩虹之所以美丽,正是因为它容纳了所有颜色的光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科创业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飞科创业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79)
1市场调研助理: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(79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5)
3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5)
4恋爱时的细心照顾,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(64)
5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